用户名:密 码:注册|找回密码华财网手机版|设置首页

当前位置 > 首页 >>财经 >>国际财经 >>换挡:如何让出行方式从私家车转向步行和骑自行车

换挡:如何让出行方式从私家车转向步行和骑自行车

发布时间:2025-05-09 12:43:20来源:华财网www.ihuacai.com字号:

澳大利亚的各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依赖汽车,这给我们的健康、环境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机动车事故夺去130万人的生命,造成1.02亿人受伤。对于汽车的过度依赖,导致空气污染、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孤独,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在澳大利亚,机动车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21%,到2030年很可能成为最大的排放源。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对汽车的依赖还加剧了城市扩张、环境退化、噪音污染和交通贫困。而随着澳大利亚人口的增长,这些挑战将愈演愈烈——目前,80%的澳大利亚人居住在最大的20座城市中,这一比例将会越来越高。认识到快速城市化以及长期依赖机动车的后果,政府开始引导更多人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等可持续的绿色出行方式。然而,大规模地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并不容易。

蒙纳士大学最近在《交通评论》(Transport Reviews)上发表论文,通过全球范围的证据证明了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一系列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对106项高质量研究的元分析和系统总结,我们发现支持性基础设施,如专用自行车道,对于提升骑自行车的人数非常有效。我们的研究及一系列国际研究证明,人们的安全顾虑,特别是对机动车的安全担忧,是倡导绿色出行的主要障碍,我们的研究也证明了高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我们的调查显示,支持性的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如专用的自行车道和交通缓行装置,是提高骑车时长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能够使用此类基础设施的人群每周多骑28分钟——这是所有干预措施中最高的。无论是将人与机动车分开的基础设施,还是使人车互动不那么频繁和紧张(如限速30公里/小时和降低交通承载量)的基础设施,都有可能极大地增加绿色出行的接受度。

我们还发现,除基础设施之外,包括教育干预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对绿色出行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步行或骑车的决定本质上是复杂的,不仅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受人们的习惯、态度、车技和信心的影响。我们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精心设计和实施的行为干预措施能够显著增加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接受度。比如,改变人们对绿色出行态度的教育项目、提供电动自行车的项目和社区活动。

教育项目如果设计和实施得当,每周可使骑行时长增加14分钟,步行时长增加39分钟。相反,不针对个人情况的一般健康教育,则没有这种效果。在被我们纳入研究的论文中,关于学校干预的占41%,用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校车被证实效果显著。“步行和骑行校车”是一个儿童组织,孩子们在成人监督下一起往返学校。他们通常遵循固定路线,沿途接孩子,类似于传统的校车。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起来,包括巴塞罗那的Bicibús、波特兰的自行车火车和Bagot 社区的步行校车。这些干预措施不仅有趣,也是革命性的——我们的研究表明,骑行上学的人数增加了42%,绿色出行的总体人数增加了38%。这些措施解决了父母对道路安全的担忧,让孩子们能走出去,活跃起来,交到朋友,并重新在街道上安全地玩耍。为这些干预措施提供资金和系统支持,有可能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同时缓解交通拥堵,减轻职场父母的压力。

我们的研究强调,虽然支持性基础设施至关重要,但绿色出行的原因很复杂,需要采取更全面综合的方法来解决,结合教育项目、财政激励、学校举措和减少汽车使用的措施,才能使这些经济且健康的交通方式惠及更广泛和多样化的人群。

巴黎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建设1000多公里的自行车道、设立新的低流量通行区、降低机动车的车速、推出新的共享单车计划后,绿色出行的比例大幅增加。骑行的人数增加了两倍多,现在占所有出行人数的11.2%。

该研究综述还指出,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估绿色出行的方式。许多研究完全没有评估干预措施是否减少了汽车出行——这是衡量其真正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反,它们往往依赖于那些不精确的指标,如绿色出行的频率或距离,而不是准确追踪模式转换。此外,有证据表明出行行为的变化可能持续长达两年,但很少对长期影响进行研究的课题。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对绿色出行的干预措施进行严格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为了证明其益处,也是为了推动对这些举措的进一步投资,让绿色出行成为更可行、广泛采用的选择。我们需要更可靠的、考虑到各种潜在影响的评估体系,再通过基础设施和行为干预的双管齐下,把澳大利亚各大城市转变为绿色、可持续和繁荣的社区。

来源:大众财经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投稿咨询邮箱:ihuacai@qq.com加入收藏】【设为首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华财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华财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华财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华财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华财网无关。4、华财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专家一览机构一览行业一览

黑马推荐